散文 “最后的一幕”------牡丹花天幕的追忆
阅读量:116789
作者:李永亮
2022-06-11
散文《最后的一幕》
----牡丹花天幕的追忆
作者  李永亮 / 诵读 贺航

   请不要误会,这里说的“最后的一幕”,既不是戏剧舞台上的最后一幕,也不是在隐喻人生舞台上最后的时刻。这是我们在日本三十多年的岁月里,在演出时经常使用的一款牡丹花天幕。宽度和高度都有二十来米的大幕中间,绘有一朵硕大的牡丹花,茂盛的枝叶,粉红的花瓣,黄色的花芯,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雍容华贵,从容而又大方。
 
   在处理完众多的服装和道具之后,这款牡丹花的天幕也将在最后赠送给我的朋友:一位有志于在日本继续从事文化事业的人。与牡丹花天幕告别,这多少让我感到有一丝的失落和伤感,还有几分惆怅,当然,更多的还是有声有色的回忆,亲身经历的那段时光....
 
   伴随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留日赴美的浪潮,我们的演出生涯也应运而生。来自五湖四海的各个剧团的演员朋友们,为了一个不同的生活目标,就这样走到一起来了。眼看演出活动范围的扩大和要求的提高,原来的“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艺术市场的需求了。
 
   我的在上海文化局工作的同学,曾经为我们购置了许多舞台的服装与道具。从京剧的“霸王别姬”,“白蛇传”,“贵妃醉酒”到舞剧的“丝路花雨”,那些精美的服装道具,曾经把我们的仓库塞得满满的透不过气来。
 
   而在琳琅满目的中国舞台节目中间,也迫切需要设立一个能够使日本观众喜闻乐见的舞台形象。于是,制作《牡丹花天幕》的构想诞生了。天幕的制作,拜托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美工组。他们立案、设计、绘制、合成,最后由国际航班运送到东京,足足地花了两个月的时间。
 
   悬挂在舞台后侧的牡丹花天幕,果然惊艳四座,似有芬芳四溢。在东京练马区市民会馆的一次为中学生的演出之后,有几名女中学生拉着校长的手,要求在天幕前合影。她们纯情的眼睛,与牡丹花的烂漫,相辅相成,相映成辉。


 
   牡丹花,我们知道它是有感情的,以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为证: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在静冈市民会馆,一场中国民族音乐会的演出中,有位日本中年妇女看到舞台中央的牡丹花,不禁触景生情。她在休息的时候来到后台,对工作人员诉说能否加演一首她喜欢的歌曲,名曰“何日君再来”,因为她的出生于台湾的夫君,不幸在去年去世了。
紫红色的帷幕慢慢的落下来,观众们一边热烈地鼓掌,一边喊着“再来一个,再来一个!”当帷幕再度升起的时候,剧场里回荡起优雅婉转的旋律:“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这位中年妇女激动得泪流满面,在演出结束后她捧着鲜花送给我们的中国演奏员。
 
   这块牡丹花天幕的制作也是很专业的。它不仅仅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而且在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不同灯光下,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和气氛。在冈山现代音乐厅,在还在彩排的时间段里,有一位当地的自称是舞美工作者的日本友人,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着,端详着这款牡丹天幕,他还细细的询问了制作的布料和颜料等问题,然后才心满意足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有了这款牡丹花天幕作背景,站在舞台上的我们,好像有了主心骨,有了依靠。无论是在都市一流豪华的大剧院,还是在日本乡村的公民馆,牡丹花天幕的存在,仿佛超越了一切多余的语言。有时我们在主办印度、韩国、泰国等亚洲各国的专场演出,也使用了这款牡丹花天幕。演员们的眼神里流露出惊喜,也流露出感动。可见牡丹花的形象,为我们展现了不可多得的浓浓的东方情愫。
 
   这款牡丹花天幕还像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它印证了我们的南征北战,我们曾经付出的辛劳和收获的喜悦;它见证了我们的演员们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曾经有过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有的人走了,有的人留下来了。多少往事不堪回首,还有多少的事情值得我们永远的怀恋。
 
   一年四季,花开花落,花期再长的花朵,也终有凋零的时刻。但我们天幕上的牡丹是不受季节和花期影响的,只要有舞台,只要有人喜欢,它就一定会昂首怒放。
   虽然它今天就要离我而去,但我相信我们还有再见的一天,在疫情之后,在今年秋天,或者在明年的晚春,在牡丹花盛开的时节.....






 

#{{item.rowno}} {{item.content}}

{{item.reg_date | date}} {{item.acc}} {{item.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