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风铃”
阅读量:120550
作者:李永亮
2021-08-19
散文《风铃》
作者 李永亮/诵读 绿洲
 
在日本,无论是在繁华的大街小巷,还是在寂寥的村落农家,也无论是在平凡的团地民房,还是在高档的豪宅官邸,风铃,我们几乎是司空见惯,随处可以聆听。它的出现不仅仅预示着夏天的到来,也让人们从它悦耳的铃声里感悟到内心的宁静。
但是,我昨天看到的风铃和听到的风铃声,却让我感到从未有过的震撼和感动,令人遐想无限。

镰仓街道附近的一条林荫小路上,那飘扬着乌冬、荞麦面旗幡的店铺前,硕大的紫藤花架下整齐地悬挂着一排排的风铃,数百只大小不一的风铃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一阵又一阵叮叮咚咚的声响。
像是童声合唱团的歌唱,又像是训练有素的管弦乐队在演奏,如果每只风铃都是一把乐器,那么风就是优秀的指挥家。我想起曾经在市民会馆观摩中学生们的铜铃演奏会,数十名男女中学生们手持不同的铜铃,按照乐谱的音阶演奏了一曲又一曲。与中学生们的演奏相比,我觉得风铃的声响似乎更为自然,更有气势。

经过紫藤花架,我忍不住抬头与风铃打了照面。日本的风铃,俗称江户风铃,那玻璃胴体里面绘有一些彩色的图案,中间插入一根坚硬的玻璃管,而在玻璃管的下方,则垂吊着一片塑料短册,用于招风。那塑料短册上面也绘有一些图案,或者写上几句夏日风物的诗句。当风吹来的时候,那塑料短册便欣然舞蹈、旋转,带动玻璃管轻柔的摩挲,激情地碰击,美妙的风铃音乐由此诞生。



告别端庄的紫藤花架,身后的风铃声也渐渐显得微弱,如同喃喃细语,据说日本的风铃来源于中国,后来经过几代人的改良和演变。我曾经苦读唐诗和宋词,在古时的文学作品里,有不少关于风铃的描写,其中拍案叫奇的是宋代陆游的《枕上闻风铃》:“老人不办摇团扇,静听风铃意已凉”。此景此情,把后人们的感受早已发挥得淋漓尽致。那么,中国的风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不得而知。

在小学校的操场上,在上课和下课的时刻,头发花白的他都会拿着红柄铜铃使劲地摇动。同学们私下议论,说他是脱帽右派,可我总觉得他和蔼可亲,放学时他在门房间探出身子叮嘱:过马路要小心哦!
母亲的手里也有一把这样的铜铃,还是在烧煤球炉的时代,有一年她被光荣地推选为居委会小组长。冬天的夜晚,一片漆黑的弄堂里,娇小的母亲她一边摇着铜铃,一边关照着大家:封上炉子,小心火灾哟。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铜铃的声音好像并不动听。

可惜铜铃和风铃,似乎没有太大的关联,但我今天终于发现,终于看到在三国志时代建造的龙华古塔,有著名的上海说唱《金铃塔》为证:金铃塔、塔金铃….风吹金铃汪汪响,雨打金铃唧呤又唧呤。
这样的形象这样的氛围真的太相近了,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我的眼前,紫藤架下的风铃和龙华古塔下的金铃仿佛交织在一起,它们在暴风雨中相互鼓励:
活下去!勇敢的活下去!!

朋友说,没有风,再美丽再玲珑的风铃也不会发出悦耳的声音。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盏生命的风铃。南边送来的风,或者北方吹来的风。都会自然地谱写一曲新的风铃之歌。
这旋律,你懂的,我也懂……




 

#{{item.rowno}} {{item.content}}

{{item.reg_date | date}} {{item.acc}} {{item.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