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音乐与灵魂
——
有感于第六部十四行诗《有一种音乐》
作者 朱惠
我从来没有写过诗歌,我的周围有很多诗人写现代诗,而写十四行诗的只有李永亮先生。十四行诗是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创作发明的,后来莎士比亚对十四行诗加以改进,他在创作戏剧之前写过154首十四行诗,内容涵盖爱情、时间、美及诗歌的永恒性等主题。今天受邀参加李永亮先生的十四行诗朗诵会,并让我谈感想,我怀着谢意与大家分享我的感受。
第六部十四行诗以“音乐”贯穿12首诗。其中《喜欢唱歌的人》、《收音机诉说的回忆》、《带来光明的音符》、《生死恋的旋律》,题目就明确显示了音乐主题。《外婆的澎湖湾》、《乡间小路》、《同一首歌》……在诗中这些经典歌曲响起了旋律,唤醒了我们的记忆和曾经的梦想。而在其它的诗中,字里行间常常出现“旋律”、“歌谣”、“伴奏”、“天籁之声”、“收音机声”,甚至“警报声”,这些表现音乐的词汇连接着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阅读中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贝多芬的《致爱丽丝》,阿炳的《二泉映月》,还有开启新人生的《婚礼进行曲》以及表达离别情的《送别长亭外》……这些名曲让诗中人物共鸣,让诗与读者共鸣。今天这些音乐回旋在这个朗诵会的舞台上。
第六部十四行诗因行数限制,每一个故事高度浓缩,却不失细节,又符合逻辑,我特别欣赏好几首诗最后一段的“反转”运用。
例如《女儿今天做新娘》中叙述了因母亲早逝,父女相依为命的生活。今天女儿结婚了,婚礼上父亲演讲,女儿伴奏,“父亲的笑脸上,泪水在流淌。”至此诗没有结束,竟出现了惊人的反转,因为爱女儿,父亲一直没有再婚,却在女儿的婚礼上宣布了一个喜讯,父亲的婚礼就在今天的下半场。短短的十四行诗中写下了两场婚礼,女儿的婚礼和父亲的婚礼,真的被伟大的父爱感动了!
如此美妙的“反转”,在《带来光明的音符》的结局中也同样令人感动!由钢琴旋律的链接而产生并升华的爱的力量,让盲女重见光明。在《战鹰向北方飞去》中,两位飞行员在生离死别之际与孩子们唱响那首名曲《送别长亭外》。诗的最后,那架伴奏过的钢琴战后仍然保存在民国小学校,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传唱着同样的歌谣……这些“反转”都深化了十四行诗的主题和情感。
第六部十四行诗也是诗歌与戏剧的结合,通过朗诵会更加绽放了十四行诗的魅力。每个朗读者其实都扮演了多个角色,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戏剧小品。以《收音机诉说的回忆》为例,出现的人物有父母,有姐妹,有我,并通过最后的“反转”,把收音机送给了收藏家以延伸出更多的人。
这首诗在两百八十多个字里描述了一台老式收音机带给每一个人不同的回忆,“是一首久唱不衰的经典老歌”,“是一本厚厚的历史长卷”,“快乐的童年”,“文化的来源”,这些诗句都运用了语言对仗的技巧,整首诗的双句都押尾韵(前鼻音),增强了节奏感和美感。
这台收音机也是一代人的集体回忆,我也是听着收音机长大的。在那个娱乐匮乏,政治为纲的时代,收音机既是政治宣传的工具,也是家庭娱乐的工具。听最高指示,听反复播放的样板戏,影响了我的启蒙教育。文革结束后,收音机里播放的内容丰富了,记得刚读初一的我,放学后边做作业边听收音机,迷上了越剧、京剧、沪剧、锡剧、评弹说书,迷上了朱逢博、李谷一、李光曦、蒋大为的歌声,留下了成长中美好的记忆。特别是传统戏剧的文化深度和情感力量影响了我的审美价值观,考上大学中文系的我在学习外国文学课时,对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与莫里哀的喜剧创作产生了兴趣,于是准备作为毕业论文的方向,为此收集过相关的资料。
李永亮先生是戏剧编剧出身,他用专业的技巧和独特的视角创作发表、并上演了六部十四行诗,他用音乐贯穿了第六部十四行诗,每一首都抓住了时代的特征和生活的细节,结构严谨,情感丰富,犹如浓缩在舞台上的一个个戏剧小品,满足了读者的听觉与视觉,是一场心灵的盛宴。而《我生命的灵魂》,作者用浪漫的情怀解刨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把振作自己保持清醒的生命的灵魂比喻成没有相恋就要分手的恋人。作者回顾自己几十年的人生,有幻想与失望,有快乐与痛苦,最后想象自己在告别人世间的那一天化作了一片云,而灵魂的声音永远陪伴着自己。我想这声音就是音乐,这音乐就是第六部十四行诗的灵魂。
#{{item.rowno}} {{item.content}}
{{item.reg_date | date}} {{item.acc}} {{item.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