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感一二三》 陈祖蓓
一、 公交上的“接力”
疫情前回上海时,偶然乘过一次早高峰时的公交。因投币机、刷卡机都在前门,所以是前门上后门下。但早高峰时,那个门能上就上那个门。后门涌上一大堆人时,也并没有人劝阻包括司机。接下来的一幕,让我很吃惊。后门上车的人纷纷拿出交通卡、月票,有人伸手接过就往前传递,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刷卡机前。最后一个人一张张地刷,刷完后,回程的“接力”又开始了。接下来的每一站,都出现交通卡、月票的“接力”传递。整个过程是那么的默契、有序,令人难忘。
疫情后回上海,我特地再次去坐了一次早高峰的公交。跟五六年前相比,现在用手机刷卡的人增多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事实是,参加“接力”的人更多了。以前,几十张交通卡,一只手也够用了。但现在一只手顶多拿四五部手机,于是,多只手参加“接力”。整个过程依然是无声、有序。
原因大概不外乎两个吧。一是为了不耽搁时间,如果所有的人都是前上后下的话,明显会花很多时间。二是,公共道德的提升,形成了城市的新的风景。
二、超市、新华书店的“冷清“
一个诺大的普通超市好冷清,不看不知道,看了真让人唏嘘。我今年夏天和冬天各回了一次上海,加起来也有20多天,但只去了一回超市。上午十点半左右,这个大型超市内,冷冷清清,店员明显多于顾客。新鲜蔬果柜台没什么东西,零食的货架上最多的是薯片和巧克力,很多地方都不见客人。饼干点心类的生产厂家都是广东东莞地址,找不到上海的小吃。
我在南北干货处买了一包红枣和一包生花生米。两个店员边帮我称分量边在聊“交金“的话题。”交金“,就是指缴纳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由用人单位或个人自己缴纳。我问她们”交金“有什么问题,她们告诉我,现在工作不好找,怕失去了现在的工作,而”交金“又不能断,否则老了以后就拿不到养老金了。
收款处,竟然只有一个店员。顾客,连我在内,一共三个人,而我后面就没有人了。其实,市中心的所谓高级超市里并不乏顾客。
离家最近的新华书店内,除了三个店员只有我一个客人。不知为什么,总觉得新华书店似乎根本没打算要让人买书看书喜欢书。我挑了两本,但付钱时很后悔,应该在网上买!网上买,既有打折又给你送到家。
三、上海人变客气了
曾几何时,上海人无论去上海的什么地方,只要遇到陌生人,就先说普通话,尽管是不太标准的沪普。坐滴车或者出租车时,估计百分之百的上海人都会先用普通话报地名,待知道司机是上海人,才会改用上海话。就连我快90岁的母亲,也跟护理人员、新来的外地邻居说不太地道的普通话。而新来的安徽人邻居却只说安徽方言,让我母亲只好跟她牛头不对马嘴地聊天。
我不太能想象中国其他地方的人会不会先跟陌生人说普通话。我想,这大概就是上海人的一个特点,先选择说普通话,可以省事省心,办好自己的事情才是目的,普通话只是手段而已。同时,上海本来就是个海纳百川之地,选择先说普通话,也是上海人的“海量”的表现吧。
《上海的少女们》 摄影:李永亮
#{{item.rowno}} {{item.content}}
{{item.reg_date | date}} {{item.acc}} {{item.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