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学之我见 上篇
阅读量:105447
作者:孫 滌非
2022-11-07

《生活美学之我见》 上篇   
作者/诵读  孫 滌非

今天想跟诸位艺术家及设计师同仁们谈谈生活美学。
在座的大家,包括我在内,往往都会被称为艺术工作者。
但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还是由各行各业普普通通的百姓所构成。
比如我们都会有很多朋友在一起交往,在喝茶或是喝酒聊天时,我观察到大家都会很怕,总是会说:滌非你是搞艺术的,我们不懂艺术更不懂美……我便会有一种被隔离的感觉。
所以,我一直都在因为自己是一个艺术家而不停地在反省和反思。
当然,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我们确实应该去看一些好画,欣赏一些好的音乐作品,去接触最好的艺术表演等等。
但是回到普通百姓的话题,他们由于职业的不同,或是生活及经济条件的束缚,或者是过于忙碌而无瑕顾及所谓的艺术。
那么,他们就是否跟美不发生关系呢?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让普通的大众回归到生活美学里面去。
因为,【美】这个字并不是为艺术家而设计的,也不是因为我们搞艺术才应该重视美。
事实上,在生活里面,我们说庄子在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所以,美应该是无所不在的。
所以,我非常希望美能够体现在生活里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画画时,不仅仅是设计时,不仅仅是你在打板时,也不仅仅是你在缝衣服时。
美的概括性而言,也就是食衣住行。
美是人类健康的综合体现。
所谓衣食住行,小孩子都会朗朗上口。
但,知其然并不代表就会知其所以然,对吧?
往往越熟悉的东西,人们却会对其想当然地不再去做更加深入的思考。
就像恋爱和结婚一样,恋爱时,你有热情,有动力,恨不能连对方如厕擦屁股时使用左手还是右手,你都想试图了解一下。
而婚后呢,你却连你太太的生日都不记得。所以,才会导致各种离婚,各种外遇,各种的感情危机。
所以说,不断地去探求生活里的各种所以然,其实就是生活美。
我们每天都要吃东西,每天都要穿衣服,每天都要起居,每天也都要各种出行……
但是我们可不可能思考一下,这四件事情里会有不同的质量。
从你草草了事,到你稍微慎重一些去处理它。
其实,这也就是生活美学的一个基础。
我个人,是对自己的生活近乎于强迫症的那种生活方式。
毕业后进入社会,每天都要工作15~6个小时以上,从紧张度而言,其实要比大部分的蓝领和白领都要忙。跟大家想象的所谓的艺术家的那种休闲和优雅简直是大相径庭。
可以这么说,我没有过节假日,没有旅游过,孩子们小时候带他们去动物园也就不过两次。
正常人,在这一种状态下绝对都会认为无法实现生活美。
我为实现细嚼慢咽,大概30几岁以后,逐渐养成了一天只吃一顿饭的习惯。
因为白天很忙,在节省了许多用餐时间的同时,就非常期待晚餐,而且晚餐时间也会很长。
我每天洗完澡都会把浴室擦洗一遍,早上洗完脸后,也会将洗面池擦洗的干干净净…这就是生活的仪式感。
办公室、画室、庭院环境都是如此精细。
一句话,美跟艺术与生活它不是分离的关系,相反它们是一体化的东西,是一件事物的两个角度,只要能够把握好这个角度,人人便都可能成为艺术家。
所以,我们艺术工作者,每天都在强调所谓的生活方式,主张热爱生活,主张人文关怀…
那么,什么才是热爱生活,就是上面我所讲过的,就是你对食衣住行的一种态度,一种不断实现精致化的作为。
无论你的职业是什么,只要你个人生活精致而有仪式感,极端地热爱生活。那么无疑,你的职业成就便一定会体现出人文关怀性。
比如说:品与吃的区别在哪里?
精致体现在你吃生鱼片时会体会到它肌肉的颤抖,掐菜叶子时感知到它的疼痛,每次放下筷子时,筷子的摆放方式等等…
一旦,形成了一种习惯,它就会是你的审美品味。
在日本生活,每天都要用到【いただきます】和【ご馳走様】这样的词汇。
中国也有一句谚语叫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指向的是感知他人的辛苦,并要节约粮食。
而日本的这种语言指向是表达对于自然的敬畏和生命的感谢。
所以,你如果仅仅感知到人的付出的辛苦,或是要节省的心态,你是不会体验到每一粒米所能够带给你的香甜的。
所以,品尝食物的美的习惯,是你建立起人的品味的第一关。
我们经常会说品味品味、画品、人品等等…
所以呢,奢华不是品味,既然不是品味,它就一定不是美。
穿衣的品味、住房的品味、汽车的品味…亦复如此。
TASTE,讲的就是舌头,就是味道的意思吧?
所以,你只要懂得了吃,你就基本上路了。
再说服装,东西方区别在哪里?
东方是文人装,而西方是贵族装。
一个讲求洒脱感,一个讲求仪式感。
 
那么无论是洒脱还是仪式感,都是对于品味的追求。
但是如果你穿上了貂皮,你的品味便一下子回到了原始时代。
它一下子就变成了取暖之用,让你回归到狩猎采集时代,连农耕文明还没进入,对吧!?
所以,你便失去了品味。
当然,我不是反对奢华!
我只是不喜欢把奢华建立在其他物种的生命意义之上。
所以,品味,首先是表现在你对【生命的不忍】。
 
其实,压根就没有什么时尚呀流行什么的,有的只是你自己的态度,而你的态度便也就是你的品味。
还是那句话,态度决定你的生活方式!
所以,品味也就是【去认真对待】的一种态度。
 
对待食物,狼吞虎咽,对待穿衣随随便便…
那你一定会草率地对待一个人。而这人,有可能是你的妈妈、你的爸爸、你的太太或是你的孩子。
所以,认真与谨慎对待周遭一切,决定你的生活态度,而你的这种态度最终就会向人类社会释放出一种人文关怀。
 
再谈谈美学教育,我们其实一直希望把教育拉回到古典西方以及古老的中国。
面向全民族来思考,这些年最为缺失的是什么?
包括我们的艺术科学生们在内,经常会谈及莫奈呀维米尔等,但鲜有人会经常提及王维呀苏轼,不会关心庄子和释迦摩尼。
时尚流行这一概念,其实用王东岳先生的话来讲,它就是一种情境衡量而非大尺度衡量。
所以,能够拥有一个纵观历史及跨领域思考的宇宙观的话,才能够有态度,有审美!
 
最开始呢,无论是在中央美术学院或是东京时尚学院教书的那些年里,我就发现,我们东方的教育会把美和生活区别对待。
比如,一个画家,【画】画的很美,但生活的却是特别猥琐。
一个教设计的老师,专业很优秀,但其着装却极为拖沓甚至会散发出一股子令你窒息的味道…
记得在央美时,我经常被其他老师拉去宋庄和那些画家交流,也经常被拉去其他院校与服装设计师们交流,我就从不敢正眼看他们,来!孙老师喝点茶…我看着递过来的那满是茶渍的杯具和杂乱无章的茶台,我也就悲剧了,那得有多么大勇气才能咽得下那一口茶水呀。
而大部分的艺术家,愿意释放大气的那种感觉,却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掉很多细节。
其实呢,精致生活才是一种能力,也就是审美能力!
徐悲鸿先生的校训,说的也是不但要【致广大】,更重要的则是【尽精微】,而精微就是修养和品味的体现。
 
所以呢,审美教育的基础在于修养,也可以被称为教养的培养。
这样,即便是你已经非常富有,你的富有也绝对不会显得那么粗俗。
修养呢,会让你的富有显得更优雅,更精致一些。
我在日本生活,我发现他们在经历了比较长时间的富有的阶段后,他们的社会就达到并普及了文学艺术上的教养。
大家记住,当艺术还被认为是一个特殊人群所从事的特殊职业的话,而非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话,很显然,这个社会还是处于尚未觉醒的温饱及人文初级阶段。
比如,我这次回国画画,买画具时只能去那寥寥无几又是面向专业人士的美术用品店。
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在日本,虽然也有专业的美术用品店,但是几乎所有的大型超市都会有美术用品的专柜,包括专业级的各类绘画颜料及美术用品都有,然而这些都是面向普通老百姓的。
再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日本插花、茶道、陶艺都很知名。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些也都是普通非专业人群在普遍染指的生活方式。
我有很多邻居,别说是花道茶道,有些人自己家里,甚至于都会有小型的烧制陶器的电窑…
 
庄子说过天地有大美,他说道在碎石瓦块里,道在屎尿粪土里。
也就是说,天地之间,美无所不在。
所以我们作为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则是在于唤醒全社会的审美意识,引领审美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大概率的人文关怀。
 
未完待续

孫 滌非 简历
中国 鲁迅美术学院造型专业(学士),日本 宫城教育大学平面设计专业乙竹景文研究室(研究生)毕业,M・S・C株式会社現地法人大連徳勝機械(有)董事总经理就任,日本 Difei高级定制 代表,中国 大連双葉服飾(有)首席设计师,日本 (有)ディフェイ 代表取締役社長,中国 高級服装設計師資格(遼寧省人事局)取得,中国 大連工業大学服装学院・客座教授,中国 中央美術学院城市設計学院古典织造工作室主任教授,日本 東京時尚商学院 教授,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 特聘教授



此时无声胜有声   
作者:陈允陆 (日本 大阪)

#{{item.rowno}} {{item.content}}

{{item.reg_date | date}} {{item.acc}} {{item.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