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壮观天地间
阅读量:119107
作者:chengyuzui
2021-11-08
登高壮观天地间
——盛唐诗歌
文/程郁缀

初唐从公元618年到公元712年,大约100年,是格律诗的形成期,主要诗人是陈子昂。初唐时期中国有一位著名的女皇,叫武则天,她当政从684年到704年,首尾21年。武则天是一位奇人,女子真正称皇帝的,中国历史上就她一个,其他都是垂帘听政,因此,武则天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盛唐时期主要是唐玄宗--李隆基,关于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流传甚广。盛唐主要是开元和天宝两个年号。因此,我们在历史上津津乐道的就是“开天盛世”。有一个历史年代,大家要记住,就是755年,农历的冬天,11月份,爆发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这就是“安史之乱”,这个事件一直持续到762年的春天,首尾八年时间。这八年对唐朝的打击非常之大,从此一蹶不振,元气大伤。所以,我认为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转折。

唐朝从开元起是非常鼎盛的时期。盛唐的诗歌反映了盛唐的精神,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的、昂扬的、乐观的精神;有一种高亢的、豪迈的旋律。这就是文学史家非常称道的“盛唐气象”。哪怕是发愁,也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愁都是夸张的。又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我们北大中文系有一位教授林庚先生,他是五四运动时的新诗诗人。我们问他,身体为什么这样好,有什么养生之道?他说,得益于“少年精神”四个字,心态永远年轻。林先生85岁时,还在家里唱昆曲,但现在已经不太能唱了。他自己有两句话:“蓝天为路,阳光满屋。”路在何方?路在蓝天!我为什么在这里要提到林庚先生呢?因为是他第一个提出了“盛唐气象”这个概念。盛唐的人充满了豪情,一点也不悲伤,一点也不消极,没有“回首不堪”这样的感觉,而是大方的,有气派的。



例如盛唐的边塞诗,张嘴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王昌龄的诗。不把敌人打败决不回去,这就是一种英雄主义的气概,充满了英雄主义豪情,不畏艰苦,相信我们一定能胜利。又例如王维,他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即便死了,也是侠义之骨,也是香的。这就是盛唐人的精神。到了中唐晚唐的时候,这种精神开始逐步地减弱了。例如晚唐有陈陶的一组诗歌叫《陇西行》,其二说:“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样的诗歌是催人泪下的,哪里还有什么豪情呢!

再如岑参,他写道:“一生大笑能几回”,古人说“好怀百年几回开”,诸如“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种难得的“好怀”,人生中能开几次!在这种时刻,一旦朋友聚在一起,就是“斗酒相逢须醉倒”,这也是盛唐人的精神,好朋友在一起喝酒,一定要一醉方休。



盛唐时像李颀写“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他是说,如果一个人读了一万卷书,知识非常丰富,他决不甘心长期沉沦在草野之中,不甘心一辈子沉沦在下僚,一心要奋发向上。我曾讲过,传说南北朝时有一个神童,从小读了好多的书。有一年夏天一个大官要从他家门口走过,看见这个小孩脱光了躺在大道上。下边报告说,路当中躺着一个小孩,我们走不了。大官就下来问:“孩子,你躺在路当中干什么?”孩子指了指太阳说,“我晒晒腹中的万卷书!”大官一听,这孩子口气这么大,就绕道走了。所以,“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这就是盛唐的精神。

[作者简介]
程郁缀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助理;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编委。主要著作有:《唐诗宋词》《历代论词绝句笺注》《一日看尽长安花》(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座)、《缀玉小集》(随笔集)等;选注有《历代词选》等;译著有《唐宋词研究》《日本填词史话》。

#{{item.rowno}} {{item.content}}

{{item.reg_date | date}} {{item.acc}} {{item.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