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永远是第一的
阅读量:119956
作者:杨永居
2021-01-27
《意境永远是第一的》
          ---关于古典诗词格律的探讨 
参加者:杨永居   林晖等
 
这二天,东宝沙龙的朋友就诗词的格律,讨论的不亦乐乎。讨论的内容其实已经超越诗词本身,对于文学,艺术和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值得朋友们一读。
 
红梅
雪映小精灵,
跃然国画中。
未接天帝令,
抢跑脸羞红。
(董黎民)
 
@董黎民 红梅诗写得有趣!(杨永琚)
当今写古诗好像可以不讲平仄格律。如果按照格律来写的话,
第3字 小 应平
第5字 灵 应仄
第6字 跃 应平
第12字 接 应平
第17字 跑 应仄
(杨永琚) 

 @杨永居、那您看这平仄哪?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雪迷)
@雪迷 按照格律,李白这首诗的平仄应该这样: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按以上平仄规则 第5字 光 应仄                                                                            
第9字 上 应平
第12字 头 应仄
李白,王维等大诗人的有名诗作都有许多不合平仄之处,董先生的诗有不合平仄也就无所谓了。(杨永琚)
杨老师:您看看我这首七绝平仄如何?请指正:

七绝·无题
           文/雪迷
无心笔墨漫塗鸦  不尽乡愁入暮笳
谁共骚人同寂寞  有诗有酒有梅花
 
@雪迷  您的七绝诗平仄符合要求,您写格律诗的基础很扎实!
其实现代写的古诗平仄要求不是很严格的,能押韵便可以了,列出平仄格律规则只作参考,交流学习而已,董先生红梅诗写得有趣!平仄往往影响追求诗的情趣和意境,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所以也不要太过严格按平仄格律。(杨永琚)
 
@杨永居 /(雪迷)
「一三五不論 ,二四六分明」,遇到好句格殺無論。這一點好似林黛玉在與眾姐妹斗詩中已有重申。所以詩仙李白最得意的是古風,「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該扔的不是李謫仙的詩,而是束縛了詩仙詩意的格律⋯⋯(林晖)

@林晖 从这次讨论诗的格律规则与诗的意境、情趣,妙句,联想到历来讨论的内容与形式,技巧与情感、格调等问题。(杨永琚)
@林晖 @杨永居 就是黛玉那句话:若遇上好句,平仄皆可不论。意境永远是第一位的。(雪迷)
@雪迷 是的。17岁的林妹妹也只是重述古训罢了(林晖)
 
所謂「古調雖自愛 ,今人多不彈」。大詩人毛公也講格律詩束縛思想,在年輕人中不宜提倡。毛公還批評宋代格律詩重在說理,味同嚼蠟⋯⋯。由於格律帶來的負能量,詩到宋代遂走向衰敗,于是被更自由靈活的詞(又稱詩餘、長短句)代替;到文人手里詞日趨成熟後又程式化了,于是隨著市井生活的興盛,被更為自由的民間的元曲所代替⋯⋯。任何規則一旦約束發展,終被打破。古今中外,沒有例外(林晖)

古时发音不一样,用方言念都不一样
(满柏)
@满柏yi言 古人诗作時有不合格律平仄规则的,可能古时发音不一样,也是原因之一。有些诗用粤语念又不一样。
(杨永琚)
 
@杨永居 這方面您得天獨厚因為粵語可能是保留漢唐古音最多的方言。您不必理會現代漢語的發音規則,您只要按照粵語方言去鑒定近體詩作的格律韻律的話可以十拿九穩。但麻煩的是只會現代漢語的大多數讀後反而可能不以為然;所以現代人寫正宗的格律詩極非易事⋯⋯(林晖)

@林晖  我查了资料,许多学者认为粤语是古代的“普通话”。
粤语里常用的几个词汇,如“渠” (他、她)、“企”(站)、“食”(吃)、“银子”(钱币)、“行”(走)、“颈”(脖子)、“无”(没有)、“卒之、畀”(最后)、“几多”(多少)、“几时”(何时)、“姑勿论”(且不说)、“于是乎”(于是)等等,
 
粤语是跟中古汉语(唐到宋)比较接近的一种方言。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大概从晋代开始,西晋时期发生“八王之乱”,继而出现“五胡乱华”的局面,中原士大夫纷纷“衣冠南渡"中原"雅士"的用语传来南粤,保畄至今。(杨永琚)

@杨永居 是的。語言文化傳播理論上有一個結論:遷異他方的語言文化現象常常比原產地更正宗。現代普通話中的卷舌音是満族人佔領北京後學京腔四不象的產物。我們聽京劇對白是沒有卷舌音的。南宋達官貴人帶著北方官話南遷杭州并建都,杭人普遍開始學舌。另外,舉除了兩粵,在東南亞及日本都能找到比當今中原更原始的語言文化現象。比方日語詞典中的唐音、吳音等,應該就是當年漢語的發音。連語義也如此:日語的「走」「箸」⋯⋯都保留了中文古義:跑、筷;而在現代漢語則成了步行、筷子。所以我總是對日本學生說:你們比當代中國人更易學好古漢語,要珍惜自己這方面的特長,不忘初心,牢記宿命(林晖)
 
@林晖有说服力。         (潘憲生)
 
其一,平仄规矩是为了让诗词在朗读吟唱的时候更易上口而已,只是作诗的工具;而气象与意境,才是诗的魂魄啊!
诗经、楚辞、汉代古诗,乃至魏晋民歌,都没什么平仄规矩可言,但仍是朗朗上口、气象万千的佳作。
其二,杨老师说得很对,很多古音已只存于方言中。
念古诗用古音,比如“斜”读作二声“xia”,是为了体味古人的韵味。但今人作诗若拘于古音,如果不是演穿越剧,就不免有刻舟求剑之嫌了。(赵志军)

@赵志军 是的,汉以前古体流传较多,后来文人雅士太讲究了便出现近体诗,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发展到现代,为了摆脱约束,出现了现代诗。(杨永琚)
@杨永居 (赵志军)
@杨永居 老师林晖老师@赵志军老师老师(笑笑)
@赵志军 谢谢参与讨论,以前曾发起过内容与形式、笔墨与立意、书画落款年号的写法等的讨论,集思广益,是很好的参考。您说得很好,文字不多,涉及内容很广!(杨永琚)
 
意在律先。
粉黛轻扫眉间月,
娇容未必去羞花。(赵志军)
 
@赵志军 好诗句!同感:文學史上有格律不規範而氣象意境卓越的傑作名世,但決不可能氣象意境平平之作卻因格律嚴謹而留芳(林晖)

@潘憲生 @笑笑 謝謝鼓勵所以在絵畫上,潘老師的實地寫生是上上策藝術貴在有感而發(文學史上有「發憤抒情」說),唯其如此才有可能「氣韻生動」,才有可能產生即使突破形式上的條條框框仍巍然聳立于藝術史的煌煌巨作⋯⋯(林晖)
 
@林晖 说得太好了!艺术实践者需要理论指导,一句点拨,胜过自己摸索数年!   (杨永琚)
 
@杨永居 您的夸赞实在不敢当而且歌德借魔鬼之口说过: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不过列宁引用这句名言时的论述,对于当下我们的讨论也有借鉴意义。列宁在《论策略书》一文中写道:“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辨的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我的朋友,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上述言论既可以用來针对近体诗格律的讨论,也可以作为实地写生建议的论据。(林晖)

 
@杨永居 @雪迷 两位老兄你们好,最近没有来群里看,所以刚看到你们昨天的议论,谢谢二位高人,二位都是我由衷佩服的高人,你们说的都太有道理了。写诗只是我的兴趣,有时一时性起胡诌几句,可又不求甚解,所以水平有限度。平仄格律也知道一些,可又觉得不能太拘泥于此。龚自珍大文豪写了不少诗,可是我记得的不多,我想大家知道的也不会很多。可有一句,我想大家都会知道。巜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这两句平仄都非常符合格律,只有一个字,不拘一格的"格"字,却出律了。这不但没有影响这两句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句,反而好像是故意用一种错误,反衬了不拘一格的语意。细想不拘一格这句话是此诗的精髓,是绝对不能因为格律而修改的。另外雪迷老兄提到了我"要给历史砍三刀"的那首诗。顺便送给大家讨论。(董黎民)
 
@董黎民  董先生说得很好!这次讨论涉及到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立意与格律规则的问题等内容。通过讨论达成了共识:“写诗首先是立意,以追求好句,営造好意境为第一位,若遇上好句,平仄可以不论。”董先生所说的正与大家的认识相合。我作画之余,有兴致时也写些格律诗,常为格律规则的约束而感到困惑,这次读到您的诗作觉得诗句颇有趣味,对了平仄格式,也是象我作的诗一样也有不合平仄的,于是以您的诗为起点开始讨论,承蒙海量,不怪我无礼,反而参与讨论,不禁令我对您肃然敬佩!希望今后多多交流,谢谢!(杨永琚)

講得好!有雖衣著不規範卻仍能傳世之美人;而無容貌平平而以衣飾合規而傳世者也(林晖)
@杨永居 杨兄常有好文发表,我是每见必读。颇有收益。以后如有机会见面赐教就不胜荣幸了。(董黎民)
劫匪
截住历史砍三刀,
现实未来哪里逃。
百年不遇我出世,
不留姓名岂能饶。
 
这是年少轻狂时
的狂言。(董黎民)
 
@董黎民 董老師不同凡響之傑作氣度不輸劉邦的大風歌而耐讀甚之矣(林晖)
感谢董老师赋诗,雪迷老师指点迷津,林大诗人深奥诠释,杨老师虚怀若谷成就一场不可多得的学习盛宴。(杜放)
感谢各位参与关于格律诗的讨论,受益匪浅!下面欣赏好诗好句。(杨永琚)
 
与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不向东山去,日令春草深。(刘春华)

@刘春华 好诗! 赠韦穆十八 - 王维 (唐) 
与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
不向东山去,日令春草深。
[ 清·袁枚 ]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是啊。<诗经>是西周时开调研先河,采集民情民风,收集诗歌而成。诗歌像蒹葭和麦穗一样,自由生长。(刘春华)
@刘春华 说得很好!<诗经>属古体诗体系,纯朴自然之风。这首袁枚诗的第四字"到"也不合格律规则中的平仄,也不失为好诗。(杨永琚)

唐代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的诗如画,妙不可言!
就是这首好诗,
平仄仍存在3个问题。
第3字 桂 应平
第4字 花 应仄   第8字 春 应仄    
                                                                              
而且此诗第二句末的“春山空”三字都是平声字,客观地说是犯有三平调之忌。 此诗的意境太好了,诗句太妙了,历代诗评家并不因为此诗有平仄不合之处而否认为是好诗。(杨永琚)
@赵志军 好诗句!同感:文學史上有格律不規範而氣象意境卓越的傑作名世,但決不可能氣象意境平平之作卻因格律嚴謹而留芳(吕娟)
@林晖 说得太好了!艺术实践者需要理论指导,一句点拨,胜过自己摸索数年!(吕娟)
@杨永居 谢谢杨老师的鼓励我对古诗词鉴赏能力差,古诗词字少,却意境深远,有一种韵律之美。我也是在学习中下午好(笑笑)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灵魂,它以其凝练的文字﹑丰富的情感﹑鲜明的意象得以传承,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卓越的表现技巧﹑深邃的民族精神影响和启迪着我们。各位朋友的各抒己见表明,诗词的内容和形式,在文学艺术领域具有融会贯通的意义,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应该记得:意境永远是第一的.....(李永亮)



 

#{{item.rowno}} {{item.content}}

{{item.reg_date | date}} {{item.acc}} {{item.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