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 的 魅 力”
阅读量:122663
作者:何为
2020-06-03
《线 的 魅 力》
----- 浅谈中西绘画对线的共识与差异 

线的审美感受是如何发生的呢?一切物体都是立体的存在,并不存在什么线。这正如法国油画大师德拉克洛瓦所说,在自然的本身原无轮廓和笔触,人们最先是从人和物体的影子发现轮廓的,又从投在物体上的不同的光和色的汇合与转折处发现了所谓的“线”。

    当人们用一定的工具如硬笔、软笔(中国的毛笔)等再现他所见到的线时,发现了线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有直线,波状线,倾向线……等等。于是又进一步从不同线的和谐组合感受到不同的美。由直线和曲线结合起来形成复杂的线形,这就使单纯的曲线更加多样化,因此有更强的装饰性。英国画家威廉·霍加斯在他的美学专著《美的分析》中认为,蛇形线是富于魔力的线条,因为它是一种弯曲的并朝着不同方向盘绕的线,引导眼睛去追逐其无限多样的变化,能使眼睛得到满足。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席勒进一步发挥了上述的看法,他认为波状线是不受束缚,飞翔于美的崇高的自由王国。席勒作品里的线条奔放而富生命力,他善于用线表现人物的扭曲肢体,舞动、肯定且有力度的线条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中央美院张立辰教授甚至认为席勒的线条比我们当代某些国画家画中的线画得还要好。很遗憾,英年的席勒却不幸死于100年前那场西班牙流感的袭击中,否则西方绘画中会有更多更好的线条作品留传于后世。

    在中国绘画艺术里,线更是犹如灵魂般的存在。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无线者非画也”。这句话何其爽直而肯定!自古中国的艺术家赋予了线独立的生命力。汉代的画像砖,石刻的线条粗犷质朴,敦煌壁画飞天的线条细腻流畅。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卷》,根根线条飘逸回旋,疏密有致,如行云流水富有弹性。他笔下的线以自由、动荡取势因而被称为“吴带当风”。


《八十七神仙图卷局部》 吴道子

    由此可见,线无论于中西艺术都具有丰富的审美功效。线与线之间的交错并列,粗细变化产生出丰富的韵律,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康定斯基对线进行过心理学层面的分析:直线具有明确,单纯的意味。曲线潜在着忍耐性的力量。直线夹角中有无忧无虑的青年感,曲线弧中隐藏着自觉和成熟的能量。在直线与曲线之间存在第三种线——折线,折线则会产生锐利感。如果我们把人生化作一根线的话,直线―折线—曲线便是:诞生—青春—成熟的关系。

就中西方线的艺术而论,集大成者毋庸置疑是中国的书法艺术。毛笔这一书写工具在水、墨,宣纸的交融中,塑造的线不仅产生了粗细变化,更有西方艺术达不到的浓淡干湿的效果,且毛笔运笔中的“提”、“按”这一全方位的立体运动增强了线的体积感,空间感,质感和力量感,这是不同于西方线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关键之处。因而中国书法艺术中线的魅力打动了很多西方艺术家,毕加索曾说过,“假如生活在中国,我一定是个书法家而不是个画家。”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现代派表现主义绘画大师,如凡高,高更,席勒,塞尚,康定斯基,米罗,门采尔等作品中或多或少受到了中国书法或中国绘画的影响,使他们的作品有别于其他西方艺术家。但是由于西方绘画以体面造型为主,追求光、色、影在笔触、块面间的变化,所以线的表现手法并没有成为西方绘画的主流,它更多的是体现一种装饰性或是造型的辅助。

    中国绘画不同于西方绘画的是意象造型体系, 同时汲取了书法的精髓。元代赵孟頫画跋中提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黄宾虹先生说:“言画法者,先明书法。”,也十分强调地指出书法对于中国绘画的重要作用。绘画中书法用笔的线条可以表现对象生命的特质和品格。如画梅干的线,需以中锋为主“逆锋涩进”,才能体现梅的遒劲与耐寒之姿。新枝和梢头则以行书、草书用笔体现生机活力、俏丽多姿。再如画兰要体现草质感的线,但兰又不同于一般草的柔弱,它刚柔相济,富有弹性,具有清雅高洁的气质,因此画兰叶起笔时如楷书,行笔中讲究承转提按,一波三折。书法线条的这一丰富表现力,以及“书画同源”的理论使线成为中国绘画造型的主要手段和骨架。不同线条的质感源于不同的笔法,不同的笔法既来自于物性,同时取诸于书法。木本,藤本,草本,水石等皆有不同的用笔线条。所以说中国绘画中的线,特别是写意画中的线条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

    除了造型功能和表现生命对象特质以外,线在中国书法及绘画中还具有 “移情”的特征,它折射出作者创作时的情绪和人格精神,具有更高的审美境界和抒情性。笔者去年有幸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亲眼见识了中国历代上至甲骨文,下至盛唐乃至明清书法大家的墨宝真迹。欣赏的同时无不感叹古人的艺术造诣!唐代张旭,怀素的草书,线条徐疾轻重,枯湿浓淡之变化尽显酣畅狂放,浪漫不羁的情怀!特别一提的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博物馆用一个专门的展厅展出了这一传世名作。原作不大,只有两张A4纸横着拼起来的大小,但是它飞扬的墨迹,苍劲的线条,传达出无比强大的震撼力!笔随心动,行文中涂改增删,不计工拙。运用真、行、草之笔法相互交叠,点线枯润缓急,洒脱多变,痛快淋漓。通篇文稿不拘泥于书法技巧,融情于书,压抑的情感,连笔牵丝至墨线干渴,一气呵成,一吐为快。历经千百年后,读《祭侄文稿》,字里行间书写线条的波澜起伏,仍能让笔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颜公笔端下排山倒海,痛彻心扉的悲痛呐喊和刚正不阿的高尚气节!《祭侄文稿》是技法与情绪结合的优秀典范,这种无意识 “忘情”状态下的创作,呈现出无以伦比线的艺术效果。


《祭侄文稿》颜真卿

    此后,线以一种独特的艺术语境在明清文人写意画中达到了另一个高峰,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徐青藤草书线条加泼墨,豪放洒脱,吴昌硕的金石篆籀笔法入画,线条浑厚老辣。八大山人用线简练,晚年的他一改方硬锐利的笔势,因喜用秃笔而形成苍劲圆泽的风格。作为明代的皇室后裔,他的线条言简意赅地寄寓了亡国悲愤的感慨和内心忧郁孤寂的思想情感。笔者前文提到的西方奥地利画家席勒,他是20世纪初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和用线高手。席勒笔下的线并不只局限于轮廓的构造和装饰性的功能,而是更赋有主观色彩。尤其是他的人体速写,没有西方绘画中的“明暗”和“体面”,纯粹的线条或方或圆,或流畅或生涩,有波动有起伏,大胆夸张,放纵浪漫,线成为其画面中最有力量感的元素。那些富有质感与强烈节奏感的线条体现了画家在短暂生命中,桀骜不驯,风流倜傥,行为乖张的个性气质和艺术天赋。这种超越“形”的表现手法,让席勒绘画中的线看起来更具有魅力,更贴近中国线条艺术的表现语言。

    纵上所述,线于中西方绘画不是单调的孤立的存在,当艺术家赋予它某种情绪时便获得了生命力,从而表现出特定的情绪和艺术情感。中国绘画中线的美学发展,是建立在深厚的古典哲学基础之上,它是“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艺术观念和文化精神。熔“道”、“技”为一炉,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升华到精神高度,因此具有了高格调的审美追求。立于这一观点,耐看的线条应是不急不燥,不浮不虚,具有力度和韧性,却又不露锋芒。线条的内涵和修养体现画家综合的素养和踏实的基本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深学养、高人格,笔底之线方可行走于从容不迫之中!


画家席勒作品

#{{item.rowno}} {{item.content}}

{{item.reg_date | date}} {{item.acc}} {{item.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