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戏之外 》
昨天在大剧院看张火丁的戏,经历了比乘飞机还复杂的进场过程,先是人工对比戏票上的身份证末五位号是否同出示的身份证一致,然后再在电子闸机上刷身份证和人脸识别,再后是带的包过X光检查,打火机等等都不能过,最让人奇怪的是瓶装水也必须扔掉,愰然间仿佛置身于机场的security check。且每过一关口都要等很久,要前面的观众过了才放几个,排我前头的一位观众说"还好来得早,不然要迟到了",另一老年观众人脸识别不过关被请了出来,他向工作人员解释"票子是女儿替我买的"……
这几天干燥,我带了一小瓶水想看戏中间润润喉咙的,结果被扣下,我自然很不高兴,不是因为喝不成水,而是不理解,不理解为什么把戏院变成了机场。扣水瓶的是一位满脸严肃的现役警察,对我的疑问,他颇恼火,但还是忍着说这样的安检"每天都不一样,昨天就可以带水进去,今天就是不行",等于没回答。
不过,到了开场前两分钟,即将熄灯之际,这个谜似乎有了答案。掌声中一位原政治局常委夫妇在随从簇拥下到11排就坐了……
这位领导也是上海的老领导,无论在上海还是在北京,官声甚好,官员中他的字也好。如知道今天的安检是为了他而设,他多半会啼笑皆非的。
我因工作关系操办过或参加过为现任或前任中央领导人举办的文艺演出,似乎还没经历过这种机场式的安检,不知道这也是一种"与时俱进"还是下面的官员的神经过敏……
还是回到说"实名制"看戏吧。大剧院不久前已实行过一次,媒体都予以肯定,遂有这几天的再度实行。据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打击"黄牛"(票贩子),这动机自然很好,但仍有疑惑须解,一是它的法规上的依据何在,即按"创新"举措视之,"先斩后奏"也该"奏"一下了,真是个好法子,纳入管理范畴予以推广岂不是好?二是如有观众转让他人(毕竟看戏不是坐火车乘飞机,我不想看了给别人看甚至要卖给别人都属生活中的小事,十分正常)如何办,应对的成本如何算?三是什么样的演出可以或必须实行这样的购票和入场制度,笼统的按"热门"不"热门"区别是不行的,这会给剧场管理者太多的自由裁量权,因为它要给观众带成麻烦的。实行不实行的判断应是尽量不实行,所以要有什么是"不得不实行"的界说。四是如果真是为了杜绝"黄牛"的现象,那么对这样做的成效应有评估。窃以为虽然都是倒票,春运期间倒紧俏火车票同倒一张戏票其社会危害程度是大不一样的(开放初期还有倒内部电影票,倒外汇的呢,性质恐都不能等量齐观)有人愿意花高价看高水平的演出,才有戏票黄牛的产生,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文化市场的副产品,说明这场演出的市场价值和供需关系。十多年前有次陪某市领看戏,开场前在休息室说起戏票黄牛的事,这位领导说也可以在剧场附近辟一块空地,如像早些时候肇嘉浜路绿地的邮票市场一样,让他们自己闹去,只要不出这个地方,不要在剧场门口骚扰观众,妨碍交通就行,当然,还要有些规则。
这个想法在当时实不实行无所谓,因为演出市场没有那么多会引起观众渴求的好戏,也就不会有黄牛投成本下去的,但这个思路很大胆。现在的情况大不一样,尤其是每年的艺术节电影节期间一些好戏好电影供不应求,除了在购票数量上作些限制外,真有观众愿意多花钱看喜爱的演出,何妨让他有个实现愿望的渠道呢?对黄牛挣取暴利乃至伪造假票当然要坚决取谛,在一定差价范围之内则允许他赚点,这不会同贩火车票那样造成多少社会危害的。紧俏票的事外国也有,但没听到用实名制来应付的,偶而一次也许凑和,长远看实在无操作性。
#{{item.rowno}} {{item.content}}
{{item.reg_date | date}} {{item.acc}} {{item.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