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东借西借东西
阅读量:1844
作者:黄玲
2023-07-23

借东借西借东西

 
问个可能有些失礼的问题,您向别人借过东西吗?

自从物质极大丰富以后,印象里很多年了,几乎没有和别人借过东西。因为如果需要,我会自己买。向别人借东西,感觉有点丢面子。

然而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我常常被大人差遣去向邻居家里借东西。

比如今天去张家借个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明天去李家借杆秤,家里买了只鸡担心小贩短斤少两,后天又去王家借点那啥。

那时候我们楼道的八户人家,关系相处得特别和睦,谁家蒸了包子,包了饺子,亦或者熬了腊八粥,煮了新鲜的蚕豆,都要给邻居家里端上一碗尝尝。平日里家里缺了点啥,也会差遣家里的半大孩子去邻居家里借一点,现周旋一下。

都借些啥呢?说来有趣。小到借块姜、借头蒜、借两鸡蛋,借自行车用一下是常事,大到借过一张大圆桌。那是家里请客,来了七八个客人,加上家里的我们,原来的方桌实在坐不下,就去楼上向邻居借个圆桌板。我去借的,人家还出人出力给抬到家里来。说是如果用完了,招呼一声,他们再来抬回去。这就是八十年代的中国好邻居。

当然啦,借东西并不是贪便宜,实在是我们邻居关系相处得太好。谁家有空了会把楼道扫一扫,清水撒一撒,搞个清洁卫生什么的。哪天电闸跳闸全楼一片黑,立刻就有谁家的男人拿着螺丝刀和手电下去修理。黑暗里传来一嗓子,“保险丝烧断了,那个谁家还有保险丝?”也是各家翻找工具箱,谁先找到一小节就送下去,顺带打着电筒照明。很快修好,电闸推上去,全楼一片通明,伴着一阵欢呼。

邻居们彼此都心胸宽不计较,也比较乐于助人。好像谁家有东西可以借,谁有本事能帮到别人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就说那装饺子装包子的碗盘,还回去的时候一般不会是空的。不是装着两大苹果,就是满满的花生。

我们家里是军属,父亲常年不在家,都是母亲一个人带我们姐両,有时候母亲晚上开会加班回来很晚,我们赶不上饭点,邻居知道了会给我们送一碗来垫垫饥,并再三叮嘱“关好门窗,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有事就叫一声。”

是的,在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我们缺很多东西。记得我上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应该是七十年代末,那时候买米买面要粮票,买油要油票,布票不够,过年做不了棉袄罩衫,妈妈给我们做了假领子,算是添了新衣裳。

如果出差去外地,本地粮票在外地不好用,还要找人换通用的全国粮票。那时候也没有管道煤气,用的是煤球炉,蜂窝煤也是定量供应,如果不小心用超了,也要江湖救急,向邻居借几块蜂窝煤先顶上。等下个月煤卡上有配额了,再买了还给人家。

大人们互相借,礼尚往来。半大孩子的我们也学会了。我们会互相借小人书看,交换玩具。比如今天你借我羽毛毽子,我借你猴皮筋,明天你借我乒乓球拍,我有借你跳绳。也是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我还用家里的双喜牌乒乓球拍和男孩换过滚铁环。

说起滚铁环,值得提一笔。那个玩意儿有点不可思议,直径大概三十公分的铁环,拇指粗细吧,用力一推,铁环立着在地上滚起来,手里用一根一尺多长前端有个勾勾的铁棒保持平衡,就可以推着铁环往前跑,不会倒下来。技术好的话,那个铁环很听话,想跑多远跑多远,可以上坡下坡,可以拐弯,还可以转圈圈。我就不行,那个铁环不听我的,别说拐弯了,平地里左歪歪右歪歪跑个几米,桄榔一声就躺地上了,试了多少次也不听话,气的干脆不玩了,把乒乓球拍再要回来。

孩子和大人不同,一言不合也会翻了友谊的小船。但是几天过去就忘记了,和好如初。依旧拿了集邮册子洋画片子玻璃弹子,窜东家走西家,互相换着玩,丰富自己的收藏。

是谁发明了“借东西”这个词汇?我小时候的理解是,向东家借点向西家借点就是“借东西”,太~~形象不过啦。在我记忆里的“借东西”,有着太多的温和还有温暖,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良好交流与交融,几十年过去啦,每次想起,心头一股暖流荡漾,不觉莞尔。


黄玲
2023年6月6日



画作者  陈允陆
 

#{{item.rowno}} {{item.content}}

{{item.reg_date | date}} {{item.acc}} {{item.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