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往事
小时候,我家里并不富裕,但是,感觉我的父母都是很重视仪式感的人。每到一个节日,或者迎来一个新的季节时,他们都会想方设法地给我们这些孩子带来些惊喜,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中的欢乐与新鲜感。
虽然今天的这一切,都已经成了一个遥远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长大了的我们也有了各自的生活,然而,遥远记忆里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依旧鲜活,依旧耐人回味。
小时候,我们是靠父母亲工资而生存的,家里是没有闲钱去餐馆大鱼大肉,夏天新鲜水果下来时,我妈妈总会从不多的工资中,破费地拿出一小部分钱来,买一些水蜜桃,沙果,香水梨,葡萄,还有苞米,香瓜,毛豆,地瓜等等……这样时令的新鲜东西回来,给我们解馋。
我妈爱说,“一年到头的这些东西,大家都快来尝尝吧,再穷也不能委屈了孩子们。”
对于我们而言,相比周围的小伙伴们,能够享受到这些美味,也算是那个年代,同龄人中的一种特殊的幸福和待遇了。
记得妈妈说这话的时候,我和姐姐就静静地听着,我们觉得自己的小心脏会很舒服,好像将内心里挤压的痛苦,一点点地给排挤出去了一样。
无论是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是春节都不列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光就这样慢慢地溜走了。它终于成了一个美丽的画卷,永久地留在了我们的生命里。
取而代之的是,在妈妈的精心安排的各种仪式感中,让我们记住了粽子的美味,月饼的香甜。瓜果梨桃的上市时节,也就显得特别地令我怀旧。
记得八月十五的晚上,父母总不会让我和姐姐白白等待,忙碌了一天的爸爸会两手拎着装满水果的蒲扇包和用油纸包裹的月饼回家来。
我和姐姐总是跑出去迎接,那才叫一个真正的满载而归,真正的开心呢。那个年代还没有塑料袋,水果都是装在用芦苇草编的蒲扇包里的……
这就是中秋佳节最初留在我记忆中的美味。水果是我的最爱。我爸爸爱买《老鼎丰》的名牌月饼,这是一家在当地十分有名的月饼,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可我并不是太喜欢它,总爱挑剔地吃那一层月饼皮,因为月饼的馅太甜的缘故,我就想殷勤让姐姐替我吃。姐姐也不情愿,她一边吃,一边会数落着我说:“……抓猪不抓末末渣,娶媳妇不娶老丫,老丫馋老丫懒,老丫说话没深浅……”
我那时候还不太明白这话的真正意思,但感觉是针对我的。听着听着我就会紧张起来,踮着脚尖跳着,准备大哭一场时,大我两岁的姐姐,就会把她的小手温柔地搭在我的肩膀上,拉我到院子里去看大大圆圆的月亮……
我听大人们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感受着亲情的温暖,和故乡哈尔滨的美丽,在我心旷神怡地听着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感受到:我的家很温暖,我的亲人很快乐。与院子里的其他小朋友相比,我很满足,也很幸福。
直到长大以后,我才懂得:其实善待生活,就是在打扮自己的生活。这一点,真该感谢我的父母亲。人们的活法不一样,其人生的结果也就会不一样。
我的家虽然不富裕,却从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大人们尽可能地在贫瘠的生活中,把一粒快乐的种子洒进孩子们的心田里。
母亲是一个有情趣的家庭主妇,从某种意义上讲,她就是那颗快乐的种子的播种者。再长大一点后,我开始上小学了。
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们班的黄老师,在中秋节这一天的语文课上,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乃至让我终生不忘。只记得黄老师当时是位五十开外的小老头的模样,在中秋节那一天,他曾站在讲台上,先是忧愁地踱着步子,要我们每个人作一首诗。
我们只感到新鲜,交头接耳的场面热烈,并令我们兴奋不已。
但是,今日却怎么也不记得大家和我的诗歌了,可黄老师的诗歌,那真叫绝了,我没有想特意记住它,但是,至今都记得一清二楚:
月圆家不圆,
家园在何年?
子居长城北,
家住洞庭畔。
那个时候,我只觉得黄老师的诗歌朗朗上口,却不明真意何在?小小的我,也没有去认真地思考过。
后来,才听说黄老师是个右派,是因为下放才来到哈尔滨我们这个小学校的。
可是,无论如何,在他慈祥的面容上竟找不到一丝的狰狞来。他讲解的语文课,是最易懂又最有趣的。
小时候,我们大家始终分辨不出来:巳己和已经的已,这三个字写法的区别来。
黄老师就像口念诗歌一样地大声朗诵着,并在黑板上画着说:“堵巳不堵己,半堵是个已。”
我们彼此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和黄老师一起大声朗朗起来:“堵巳不堵己,半堵是个已!”
说起来,真有点不可思议,我们一下子都牢牢地记住了这三个字的区别。而且,大多数是终生没忘,这是多年以后我们聚会时大家的感慨……你说绝不绝?我至今闭上眼睛,还能回想起黄老师当时的神态来,他干干瘦瘦的,像足了鲁迅先生文章中的孔乙己,只是没有穿着长袍马褂,而是对襟小褂而已。
公正地说,他教学真的很有一套,来教小学生的我们,真是大材小用了。
我们说,老师的黄字也不好写时,他就拿着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黄”字,口中依旧振振有词地说:“容易得很呐,你们要记住,把二十一由八,这五个字上下组合在一起,就是黄啊!不信,你们试试看!”
啊,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呀!
这就是黄老师和他中秋节的诗歌,他生动的教学方式,一生都牢牢地刻在了我的脑子里。我至今,有时还会想起这一件件生动的小故事来。
他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平凡中的真实,单调中的精彩。黄老师他在困境中,亲身演绎了一段育人的传奇,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从那以后,我几乎再没有遇见过一位这样风趣可爱的老师。
别看黄老师个子不高,干干瘦瘦的一个小老头。真是用那句话来形容非常恰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来到日本以后,我基本没有过中秋节的难忘记忆。一来是日本人不像中国那样重视这个节日;二来嘛,在日本的挂历上,根本就没有阴历这一标志。渐渐地,我们也就入乡随俗了。
记得那一年,因为母亲有病,我从东京返回家乡看望母亲时,正好赶上了中秋佳节。细心的姐姐提议:“今年中秋节,正好赶上你老姨在,咱们好好地过个中秋吧!” 当时,姐姐也在重度糖尿病的阶段,我们只能听从她的安排。
姐姐虽是带病之身,却把那年的中秋节安排得非常丰盛且周到。我感觉到她面带疲倦的快乐,那一晚,我们回忆了很多童年的往事……。
听到母亲在一旁,不时发出的赞许和不均匀的呼吸声。让我悲伤地感觉到,一向热爱生活的母亲,她的生命力正在一点点被消磨殆尽中。
果不其然,自那个中秋节后,我便离开了故乡和亲人。不久,我生命中的两位至亲,在转年开春的时候,都因病相继地离开了这个大千世界。亲人们走后,有多少不舍,有多少怀念,多少遗憾,一直在心里陪伴着我。我淡淡地走在异国他乡的人生路上,往事挥之不去地伴着我,也在一天天慢慢地老去。
直到母亲的弥留之际,姐姐还尽了她的温柔和所能,给了我和母亲一个怀旧快乐的中秋节。这对我的触动很大,让我再次体会到了手足亲情,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
世上的很多事情,是在转瞬之间就会失去的。因此,活着的我们,千万别委屈了自己。被我们无意间浪费的今天,也许正是很多人奢望着的明天呢。我们为何不好好地把握住自己美好的今天?!
老了的我,渐渐发现,其实我们追寻一生、最满足的竟是那些平凡的小日子,比方去品尝一块月饼,吃一穂新下来的苞米,喝一杯香茶,听一堂生动有趣的讲解,和朋友在一起的开心……生活的质感,生命的肌理,到最后可能都包含并体现在这些小事上。
亲人走后,我似乎再也寻不到那些美妙的日子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今天生活在日本的我,生命中的挂历上似乎也再无中秋节可过了。
作者简介:
孟庆华,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专业作家。年少时所学理科,工作后弃理从文,开始了写作,做过记者,当过专业作家。文革后,鲁迅文学院第一批毕业生。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曾出版过长篇小说《告别丰岛园》《倒爷百态》《远离北京的地方》《梦难圆》《太阳岛童话》《走过伤心地》等多部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集。另有报告文学、散文及随笔近五百余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夫举家回归日本,现定居东京。
#{{item.rowno}} {{item.content}}
{{item.reg_date | date}} {{item.acc}} {{item.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