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后的读解与验证
--《雨中岚山》的启示(上)
1919年4月5日,周恩来在即将结束留日生活归国之前冒雨探访了位于京都的名山:岚山。为探明周恩来为什么两次雨中游岚山的原由,笔者对岚山的人文地理和周恩来的作品及其对日外交的生平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发现了连贯其间的启示亮点。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笼罩着日本。昔日热闹非凡的旅游胜地京都变得人迹罕至。疫情蔓延以及对经济生活的打击给人们带来太多不安,疫情何时了,“愈求愈模糊”。那么,今天我们重温周恩来总理的《雨中岚山》,愿日本朋友看见那“模糊中的一点光明”,让“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带给大家战胜疫情的信心和信念。
周恩来关注日本的源流
1913年至1917年间,就读于南开中学的周恩来与一位低年级同学陶尚钊(1903—1922)不期而遇。他们同为祖籍绍兴,而且二人的祖母还是堂姐妹。这位情同手足的同学陶尚钊的父亲陶大均(1858——1910),是晚清著名的“日本通”。1872年,他官费留学日本。1879年供职横滨的中国驻日领事馆,协助驻日公使黎庶昌公务。1891年北京同文馆组建东方馆,陶大均回国任教习。1895年,随李鸿章赴日签署《马关条约》,协助李鸿章处理过一系列对日工作,并有《中日战纪》2卷等大量著述。
周恩来(后排右一)在日留学期间与同学合影
献身国家是周恩来自幼的理想,14岁时发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与陶家父子的关系自然会涉及日本,陶大均又是签署事关国家重大利益的《马关条约》的当事人,这让关心国家大事的周恩来必然地对日本产生了格外的瞩目。与此同时,周恩来在南开中学所写下的52篇作文中有5篇涉及到日本的政治军事等时事问题。不难推测,这些作文的构思以及与日本通家族的交往,都可归结于周恩来的少年壮志。
观察日本的人文视角
人文关怀是周恩来人格魅力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无论是留日期间还是出任总理之后,周恩来的对日观察视角总是以人文关怀为基点。仅通过周恩来自身所描述的几则感受,便足以窥测一斑。
周恩来(中)在日本留学期间留影
周恩来1918年2月4日的留日日记中提到:“我自从来日本之后,觉得事事都可以用求学的眼光,看日本人的一举一动、一切的行事,我们留学的人都应该注意。我每天看报的时间,总要用一个多小时。虽说是光阴可贵,然而他们的国情,总是应该知道的。” [1]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周恩来外交文选》中记载了周恩来对于日本的综合感受:
“我在日本生活,对日本的印象很深,日本有非常优美的文化。” [2] 1956年11月6日,周恩来会见日本客人时说:“过去几年,我们曾经协助三四万日本侨民回国。他们在战后期间,给我们做了有益的事。我们很想念他们。目前也有不少日本妇女在中国和中国人结婚,但是家在日本,她们很想回家看望家人。我们两国已经是亲戚的国家了。” [3] 1954年10月11日会见日本客人时说:“近百年来日本在经济上、文化上都走在我们的前面,经过明治维新后,日本工业化起来了。中国过去很长时间,各方面都是落后的。大家都说中国的文化古老,那是在过去,历史上是有它的地位的,但近百年来中国的发展是落后的。”“近八十年来,中国学西方文化,许多是通过你们那里最早学来的。中国还活着的老一辈人,现在从事政治活动的,很多都在日本留过学。在座的郭沫若先生,就是留日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经在你们的帝国大学学过医。日本文化给了我们这些好处,我们应该感谢。” [4]
周恩来在北京机场亲自迎接日本田中角荣首相访华
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女士亲自向笔者讲述过这样的往事。1972年9月25日,为配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外相大平正芳访华,习惯通宵工作的周恩来特意交待工作人员:“我要将生活习惯调整得跟田中首相比较接近,晚上10点钟之后就不要送简报给我看了。”因为田中首相习惯早上5点起床。对田中的生活细节,他事先都了解得很清楚,比如国宴上演奏的是田中家乡的歌曲,田中听了很意外,也特别高兴。
上述引用虽然不过是片段内容,但并不妨碍我们认识周恩来的日本观是以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为特点的。正是这种对于世间人物予以广泛的人文关怀,周恩来才修炼出对于异国日本的冷静与客观,造就了审视周边的柔性多元,润泽了对外工作的潜在效果。而贯穿周恩来一生的人文关怀视角助力其认识能力的卓越,进而辅助他能够有礼有节的处理国际交往。
《雨中岚山》中的隐形地图
据笔者考察,1919年4月5日,周恩来在写下《雨中岚山》之后,又续写了《雨后岚山》。这两首诗的内容部分重叠,表达了青年周恩来在雨中岚山从最初的迷惘到悟出一线光芒的真实感受。让我们共同欣赏这两首诗词。
雨中岚山——日本京都
作于一九一九年四月五日
雨中二次游岚山,
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突见一山高,
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蒙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雨后岚山
山中雨过云愈暗,
渐近黄昏;
万绿中拥出一丛樱,
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
自然美,不假人工;
不受人拘束。
想起那宗教,礼法,旧文艺,……粉饰的东西,
还在那讲什么信仰,情感,美观……的制人学说。
----
登高远望,
青山渺渺,
被遮掩的白云如带;
十数电光,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
此刻岛民心理,仿佛从情景中呼出;
元老,军阀,党阀,资本家,……
从此后"将何所恃?"
《雨中岚山》中的描述告诉读者,该诗无意识地采用了游记中移步换景的描写手法。即,随着作者的移动,景物的观察点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条路线也被《雨后岚山》中的描写所证实。即诗中的“山中雨过”、“登高望远”可以表明,周恩来在当天沿河而行,“到尽处突见一山高”之后,还爬山登高,俯瞰 “青山渺渺”,“渺茫黑暗的城市”。也就是说,描绘《雨中岚山》的时间段始于白昼,而《雨后岚山》的时间段已是送走晚暮,迎来夜色了。
坐落于龟山公园的角仓了以铜像。角仓了以是桃山时代末江户时代初的海外贸易家,热衷水利建设
而那可以全方位尽收远近景色于眼帘的地点正是位于山巅的大悲阁千光寺。造访该寺的缘由后续,可以认为周恩来游览岚山的路线应是乘坐1910年开通的京福电气铁道岚山本线,在终点站岚山下车后,游览了临济宗的大本山天龙寺以及龟山公园一带。当偶然发现了龟山公园内的角仓了以铜像之后,当即萌生了考察在大悲阁千光寺度过晚年的角仓了以的想法。但是,由于时间限制,造访大悲阁千光寺并非在当天所能实现,所以才安排了4月5日的“二次游岚山”,以尽人意。
(待续)
王敏:日本亚洲文化合作机构顾问,法政大学名誉教授,拓殖大学与昭和女子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国际儒联副理事长。
注
1.前掲書,327p.
2.中華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90).『周恩来外交文選』.中央文献出版社,90p.
3.中華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1993).『周恩来外交活動大事記(1949-1975)』.世界知識出版社,168p.
4.前掲書,90p.
稿源于 《人民中国》
#{{item.rowno}} {{item.content}}
{{item.reg_date | date}} {{item.acc}} {{item.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