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本百合子作品编译中的历史重构与理论突围:
《宫本百合子作品选集》编译后记
徐青
钱塘江畔,浙江理工大学以其深厚底蕴培育着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自2006年招收本科生,并于2014年获批翻译硕士点,已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值此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先驱宫本百合子诞辰125周年之际,日语系徐青副教授领衔师生团队历时两年完成的《宫本百合子作品选集》(东京书房,2024年12月)编译工作,不仅彰显了学科建设成果,亦为中日文学交流添上浓重一笔。
作为日语翻译专硕点的奠基人,徐青副教授带领由四位2023级专硕生(艾洁、彭世谱、魏嘉诺、熊荣荣)及2022级本科生肖欣组成的团队,采用“主题分组”模式展开编译:
艾洁主攻社会议题,共翻译了9篇随笔。《创造明天的力量》剖析日本新宪法下性别平等理想与现实困境——天皇制残留封建阴影,经济压迫(如同工不同酬、通胀中主妇的生存挣扎)撕裂表面自由。新生代女性在抗争中探索新两性关系,作者警示未根除的制度矛盾如“胚胎细胞残留”般危害社会。《新的一夫一妻制》揭示昭和青年对“新式婚恋”的幻灭:经济萧条与阶级固化扼杀纯爱,人们或沉溺颓废美学,或陷入功利婚姻(如小笠原家联姻),指出婚恋自由必须以社会结构变革为前提。
彭世谱负责多元文体翻译了15篇作品。译作包括《青春》——探讨青春作为炽烈记忆与超越年龄的精神状态之双重本质,通过不同世代女性孤独对比(夏目漱石“喧嚣孤独”至当代“求知孤独”)及自身经历,揭示创造力与社会规训的永恒冲突。《写给宋庆龄的信》(1950年)盛赞新中国妇女解放,揭露日本军国残余与民主压制,对比中苏广播凸显民众和平渴望,贯穿对三民主义的共鸣,展现亚洲妇女在历史夹缝中的坚韧与跨国对话。
魏嘉诺专注文学性强的12篇作品的翻译。译有《明亮的海滨》《一角》等。《海滨》讲述婚姻受挫的阳子在冬日镰仓租下临海小屋,松径、阳光与堂妹嬉闹构成心灵慰藉,神太太的絮叨难掩其逃离东京、重掌生活的隐喻。《一角》借“我”视角,描绘粗笨老妇在三等车厢的窘迫(反复询问“白冈站”、谄媚固执),送行者的敷衍、邻座的苦笑与窗外荒寂小站形成寒凉对照,折射乡野老妇在工业文明前的无措,堪称昭和庶民苦涩浮世绘。
熊荣荣则完成6篇女性创作理论文章,例如《女性的历史:以文学女性为例》等。《女性的历史》揭示文学史中女性恒处阴影:海伦沦为权力赌注,维纳斯被剥离劳动与母性;苔丝狄蒙娜因顺从酿悲剧。父权制将女性简化为客体——或被物化争夺,或困于“优雅牢笼”,其被动姿态实为历史权力结构的投影。《妇女作家》指出明治维新后,女性虽倡“天赋人权”、组会推动废娼与教育,仍陷半奴隶境。岸田俊子困于汉文文体,田边龙子《薮中莺》囿于上流视野,奉封建女性观为圭臬,其“闺房文学”相较二叶亭四迷等人的近代性,仅显露受教育女性的常识水准。
肖欣的压轴之作, 本科三年级肖欣独立翻译晚期代表作《职业女性的新年》。描绘1940年代动荡岁月中日本女性迎来的特殊新年,“活下去”成为共同信念,缺煤寒冬里的互助转化为社会韧性。女校教育仍以培养贤妻良母为目标,但战争即将彻底改写女性命运——次年春,女校毕业生将通过职业介绍所大规模动员进生产领域。新一代女工因国家号召被动涌入职场,“去工作”如远足般轻率,“留在家”反需勇气,国家意志正重塑其人生轨迹。
编译面临三重挑战:历史语境重构(如还原战后首次妇女普选背景);知识谱系跨越(如批判消解集体价值的创作倾向对无产阶级文学社会批判性的削弱);文学风格把握(如融合“物哀”美学与无产阶级文学的刚健气质)。团队创新采用“三重互证法”:每篇译文必经历史背景核查、术语概念论证、文学风格评估三环节审议。
翻译实践引发深刻学术思考:《什么是“女人味”》译注引入巴特勒“性别表演性”理论;《异性之间的友情》翻译探讨“友情”与“同性爱”的语义边界,指出尼采论断实为男性自身不平等心态的映射,强调异性友情虽受社会条件制约却真实存在,其根基在于个体成长度与社会平等,女性友情的健康发展更是关键。
徐青副教授强调:“翻译《妇女读者们》等具时代局限的标题时,需避免简单套用当代术语,亦不应回避其历史进步性。”
这部凝聚心血的译作,以43篇首次中译精品,构建起宫本百合子文学世界的完整拼图。政治哲学家铃木规夫教授赞誉此工作“让百合子文字在汉字文化圈重获新生”。选集出版后即被日本国立图书馆馆藏,成为中日人文交流的新桥梁。
#{{item.rowno}} {{item.content}}
{{item.reg_date | date}} {{item.acc}} {{item.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