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沈和年先生访谈(上) 在 《东宝沙龙》
盛夏的一天的下午,我开车去电车站把沈和年先生接到了家里,在跨进玄关的时候,沈先生忽然说,你们家我10年前来过。不由得一震的我很快想起来了,10年前沈先生和他的夫人,带着他们正在一桥大学读书的女儿确实来过我家。10年,就这么一晃地过去了。我感叹,人生还有几个10年呢?
上一期,我们访谈的行吟诗人,著名歌手“莊鲁迅”在歌中唱道;“一条路,走过春天,走过四季,走过我自己。”那么,旅日画家沈和年先生是怎么走过四季,走过我自己的呢?在水墨画这片土地上,他三十年如一日,辛勤地耕耘,播种,然后收获。期间,有过成功,有过失败,有过烦恼,也有过喜悦,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自己,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祥和而又静谧的精神世界。
李永亮:下面,我们就有请画家沈和年先生闪亮登场,大家欢迎!
在文学的领域里,我最初的尝试是写诗,当时有一个流派叫“朦胧诗”,我读过几首,却始终不得其要领。无独有偶,艺术原来是可以触类旁通的,今天沈和年先生给我们带来的最新作品,恰恰与朦胧有关,是他的一组“朦胧.恍惚系列”。我们想请沈和年先生给我们谈谈他创作“朦胧,恍惚系列”的过程,以及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世界?
沈和年:生活在繁杂、忙乱的环境里,尝试表现一种幽玄、安祥的精神世界,想寻求一个非日常的感觉。这里受到了日本"朦胧派"的启发。画中没有线就无法称"中国画"这个结论有些武断,确实至今为止,中国画主要是以线来作为造型手段的,但表现手法也在不断的进化发展,可以自由选择,主要是看你表现什么?
虚处求实,无中生有。恍惚至玄,静寂达幽。
李永亮: 在“朦胧,恍惚系列”的作品里,我们似乎隐隐约约能感觉到,沈和年先生融会贯通,在画面的一部分熟练地使用了日本水墨画的技巧。日本水墨画原来是受中国的影响,但后来他们另辟蹊径,创造了别样的水墨画表现手法,我们很想听听沈和年先生来分析一下,中日水墨画的异同之处。
沈和年:毫无疑问日本的水墨画文化是直接受到中国的影响,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明治时期的绘画变革经验对中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中嶺南画派的创始人高高氏兄弟、金陵画派的傅抱石都直接受到影响。今天的中日的水墨画好比是一辆车的两个轮子,不可缺一。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互补互动的文化体。两国不同的审美倾向是:阳刚/阴柔、哲理/情感、雄健/细微、明确/含蓄、厚重/轻快
中日水墨画必须在这共识点上展开交流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把握住这些特点才能避免只见树不见林的局限,才能少受其他因素干扰。
李永亮: 看沈先生的作品,迎面而来的不是他技法的功力或者笔墨的纯熟,优秀的作品是不会刻意将技术显现出来的,画家的炉火纯青,深深地隐藏在他所有的笔划里,可以说,沈和年先生是一个让你忘掉他笔墨技巧的艺术家。古人说,有法而又无法,这是一种艺术的境界,我们来听听沈先生的见解。
沈和年:一般形容好作品就是"气韻生动",技术是隐是显都可以。技术是表现的手段,关键是要表现什么。能得鱼忘筌、更可以得意忘形。
#{{item.rowno}} {{item.content}}
{{item.reg_date | date}} {{item.acc}} {{item.ref}}